锦 生 润 票 号 研 究 JINSHENGRUN PIAOHAO YANJIU 山西省晋商文化基金会 编 晋 中 市 人 民 政 府 《晋商资料汇编》编纂委员会 主 编 李茂盛 常书铭 副 主 编 王 谨 庞建明 委 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力农 王 谨 王志超 王建新 毛福昌 申河江 白成明 朱福连 乔 南 刘成虎 刘改英 刘建生 刘惠春 杜清江 李 猛 李生贵 李茂盛 李建明 李新文 李德志 杨建中 张正明 张亚兰 庞建明 郝 平 姚锦龙 耿利虎 高春平 常书铭 韩长安 温克忠 蔚石恩 穆雯瑛 著 者:周 亚 李善靖 张艳鑫 前 言 前 为 了 广 泛 收 集、 系 统 整 理 晋 商 文 化 遗 存, 向 社 会 提 供 一 言 部 可 资 可 鉴 的 历 史 资 料, 山 西 省 晋 商 文 化 基 金 会 第 二 届 理 事 会决定,在继续搜集整理出版《晋商史料系列丛书》(影印本) 的同时,再编辑出版一套全面展现晋商历史文化的资料汇编。 汇 编 以 马 克 思 主 义, 特 别 是 习 近 平 新 时 代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思 想 为 指 导, 坚 持 实 事 求 是、 求 真 存 实 原 则, 在 广 泛 收 集资料的基础上,整体构架,客观展现。 汇 编 分 重 点 行 业、 主 要 商 道、 知 名 商 号、 著 名 商 人、 重 要遗存、研究著述等六大部分,各部分依次从具体行业、商道、 商号、商人、遗存、著述切入,按照先具体、后抽象的次序排列。 衷 心 希 望 长 期 研 究 晋 商 的 专 家 学 者 和 收 藏 家, 踊 跃 提 供 资 料, 包 括 档 案、 文 存、 抄 本 及 其 他 文 字、 图 片 资 料; 也 希 望大家就此套书的编纂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使我们改进工作, 5 001 为晋商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更好的借鉴。 《晋商资料汇编》 编纂委员会 2018 年 11 月 锦 生 润 票 号 研 究 6 002 目 录 目 导 言 001 一 问题的提出 003 录 二 学术史回顾 004 三 核心史料 010 四 创新之处 011 五 结构安排 012 第一章 锦生润票号的诞生 013 第一节 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的发展概况 015 第二节 曹氏家族的经营与发展 022 第三节 山西票号的发展概况 028 第四节 锦生润票号诞生考述 036 第二章 锦生润票号的经营机制 041 第一节 资本构成与人员管理 043 第二节 本平的设置 052 第三节 分号经营、总号决算的经营模式 055 第四节 “合龙门”的复式记账思想 059 7 001 第五节 以书信为主要手段的信息传递方式 066 第六节 金融标期的运用 077 第三章 锦生润票号的发展——以分号设置为中心 087 第一节 初创阶段(1903—1906)的分号设置情况 092 锦 第二节 稳定发展阶段(1907—1913)的分号设置情况 099 生 第三节 锦生润票号的委托代办处 114 润 票 第四章 锦生润票号的经营绩效——以清单为中心 123 号 第一节 初创阶段的经营绩效(1903—1906) 126 研 究 第二节 发展阶段的经营绩效(1907—1913) 131 第三节 衰落阶段的经营绩效(1914—1917) 135 第五章 锦生润票号的衰败 139 第一节 锦生润票号收歇的时代背景 141 第二节 锦生润票号收歇过程考述 156 第三节 锦生润票号衰败后的山西商人 161 附录:锦生润票号信稿整理 169 一 《锦生润票号光绪三十年立太谷致城铺信稿》 171 二 《锦生润票号光绪三十一年立太谷致沈铺信稿》 192 三 《锦生润票号光绪三十二年八月立太谷致庙铺信稿》 203 四 《锦生润票号光绪三十四年三月立太谷致营铺信稿》 217 五 《锦生润票号宣统元年冬月续立太谷致赤铺信稿》 247 六 《锦生润票号宣统三年立太谷致沈铺信稿》 282 七 《锦生润票号民国三年立太谷致津铺信稿》 319 结语 357 后记 361 8 002 导 言 导 言 001 锦 生 润 票 号 研 究 002 一 问题的提出 金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明中期后,伴随着我国农业、手 工业商品化程度的大大提高,大批商业城镇兴起,海上丝绸之路、茶叶 导 之路等国际商路进一步得到拓展,商业、手工业组织企业化,城市化进 程迅速加快,尤其是“在 19 世纪 20 年代到 80 年代之间,市场结构、商 言 业金融、贸易中心、航运以及经营方式等变化如此广泛、显著和迅速, 以致从总的后果来看,似乎是革命性的”a。商业革命促使金融业也发 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引发了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与金融制度 等一系列创新,形成了中国明清时期的金融革命。作为代表中国传统金 融发展的最高阶段,嘉道以来山西票号的成熟与发展将这场金融革命推 向了顶峰。 应当指出,作为这一历史进程的主体,山西票号并不是一个空洞 的概念,而是由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的个体票号组成的群体。作为群体 的山西票号在发展历程中,既有新票号成员的不断加入,也有老票号成 员的衰败退出,像一个生命体一样实现着新陈代谢。对于每一个具体的 票号而言,同样也是一个生命体,经历着初生、发展和衰亡等一系列阶 段。作为个体的山西票号既呈现了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又蕴含着作为 整体的山西票号的一般特征。在此意义上讲,通过一系列深入的票号个 案研究,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山西票号的结构功能及其历史过程。易 a 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陈潮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 1 页。 003 言之,个案研究应当是进一步推进山西票号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 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书的主旨,即以锦生润票号为个案,从微 观视角探讨山西票号的经营机制及其“汇通天下”的具体表现和特征, 进而深刻认识山西票号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锦 生 二 学术史回顾 润 票 近年来,随着学者对山西票号研究的深化,研究成果呈现出百花齐 号 研 放的喜人格局。事实上,若从民国初年算起,山西票号研究已历百年, 究 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群体从自身学科出发对山西票号进行了大量研究, 相关著述层出不穷,论文更是不胜枚举。百余年来的山西票号研究,为 我们认识中国传统金融史提供了深厚的思想积累,并向我们昭示:为什 么山西票号能屹立于东方中国,谱写盛极一时的辉煌篇章。 作为 19—20 世纪中国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票号无论对商业制 度、商业伦理还是对实体社会经济,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正因如此,早在清末便有人开始研究山西票号,直至今日已逾 百年。百年来,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群体、研究视角、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等都渐趋多元。进一步而言,关于山西票号的事实判断、价值 判断等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其成果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20 世纪初:山西票号研究的兴起——从应用到学术 1905 年,艾约瑟在其《中国银行与物价》一书中专门设置了《山 西票号》一节,此为山西票号研究的滥觞。艾约瑟在书中认为山西票号 起源于隋唐。a 同时期日本学者的相关论著也陆续出现,在特殊的时代 背景下,日本对中国的研究是方方面面的,其中就包括了对山西票号的 a 此书是艾约瑟为海关外人编写的《中国金融财政丛书》的第 3 册,艾约瑟去世后此书 尚未完成,残稿由其友人替他在 1905 年发表。 004 研究。a 除海外学者的研究外,这一时期国人有 3 部重要著作,分别是 《清稗类钞》《同舟忠告》《山西票商成败记》。b 随着清政府的垮台、民国的建立、纸币的发行以及近代银行的冲 击,票号“汇通天下”的盛景一去不返。山西票号的研究也开始从应用 层面转变到学术领域,作为学术概念的“晋商”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迎来第一次研究热潮。这一时期出版了两部开拓性的重要专著。一部是 北平燕京大学教授陈其田的《山西票庄考略》,这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学 者关于山西票号最早的史料性成果;另一部是由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研究 员卫聚贤撰写的《山西票号史》。c 从体例上看,卫氏之著与前者大同 小异,但在组织和业务上的论述更为详细。 同时期还有其他一些学者也发表了一些有关山西票号的调查资料 导 和研究文章,比较重要的有:李渭清《山西太谷银钱业之今昔》、陆国 言 香《山西票庄之今昔》、范椿年《山西票号之组织及沿革》、侯兆麟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与中国票号——山西票号的历史的正确认识》、秦 省如《山西票庄在今昔经济之地位》、君实《记山西票号》等,d 此时 票号虽已衰落,许多东家、伙友仍活跃于社会各行各业,以回忆性材料 为主的这些文章至今仍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纵观清末民国时期的山西票号研究,可以看出在学术层面上更侧重 于考察票号的起源问题,提出了数种不同的说法,如艾约瑟和马寅初的 “隋唐起源说”,徐珂的“明末清初说”,李宏龄、陆国香的“清康乾 a(日)岸根佶:《清国商业综览》第四卷,东亚同文会出版,1906;等。 b 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10;李宏龄,黄鉴晖校注:《晋游日记、同舟忠 告、山
锦生润票号研究
著述 >
默认 >
>
文档预览
371 页
0 下载
661 浏览
0 收藏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李健 于 2023-03-09 09:13:00上传